·云 賞 非 遺 彩 燈·
為傳承和發(fā)揚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燈文化
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
“云賞非遺彩燈”線上系列活動
以省份為單位
連續(xù)向觀眾展示
國家級、省級非遺中的涉燈民俗
本期和您一起打卡
四川站!
以館為保護單位的自貢燈會歷史悠久,早在唐宋年間就有了新年燃燈的習俗。清中葉以來,自貢的“獅燈場市”“燈竿節(jié)”“提燈會”“瞞天過?!薄芭簾魰钡葧?jié)活動相沿不絕,根據(jù)《榮縣志》記載:“西人來觀亦欣然,京滬所不見”,自貢地區(qū)的燈會在清道光后就已具備一定規(guī)模。
新中國成立后,自貢一度中斷的春節(jié)燈會得以恢復,1964-1986年間,自貢共舉辦了7屆迎春燈會。1987年,“自貢迎春燈會”更名為“自貢國際恐龍燈會經貿交易會”,明確提出“以燈為媒、廣交朋友、振興經濟;以燈為榮、振奮精神、建設自貢”的辦燈宗旨。
1988年,自貢燈會應邀進入北京,在北海公園舉辦“北海龍燈會”,成為了當時北京全城的關注熱點。燈會開展第12天迎來了特殊的觀眾——鄧小平同志,同行的還有楊尚昆、鄧穎超、胡啟立、宋平、秦基偉等黨和國家領導人,他們都給予自貢燈會高度的評價。
1990年9月,經文化部批準,自貢燈會首次走出國門,應邀到新加坡展出,時任新加坡總統(tǒng)黃金輝親自主持亮燈儀式,展出結束后,主辦當局贈送“天下第一燈”的錦旗給自貢燈會。同年10月,江澤民總書記在全國對外宣傳工作會議上指出:“近幾年來,各地利用文化和經濟貿易結合進行對外宣傳,如濰坊的國際風箏會、自貢的恐龍燈會等,也是成功的?!?/p>
1994年2月,中國彩燈博物館在第4屆自貢燈會開幕之際揭幕開館,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唯一的彩燈文化專業(yè)、國有博物館,是中國彩燈文化“收藏、保護、研究、展示”的專門機構,可謂是中國彩燈文化的“寶庫”。
2000年起,在文化市場化、產業(yè)化的大背景下,自貢燈會“政府主辦、業(yè)主承辦”的運作模式隨之出現(xiàn),自貢市政府決定每年春節(jié)期間都要舉辦一屆燈會。自貢市政府發(fā)布《自貢市彩燈行業(yè)管理規(guī)定》,自貢彩燈開始走向依托品牌,構建自貢彩燈文化產業(yè),造福地方百姓的產業(yè)化路子。2003年5月,胡錦濤總書記視察自貢時叮囑:“自貢有悠久的歷史,燦爛的文化,人杰地靈,自貢市要把彩燈產業(yè)抓好?!?/p>
2007年,經過連續(xù)7年“業(yè)主承辦”的實踐探索,形成了“政府主辦、全民參與,市燈貿委組織彩燈企業(yè)參展”的運作模式。
2008年春節(jié),自貢燈會在“形、色、聲、光、動”的基本要素上,著意突出彩燈的“高、大、新、奇、美”,是自貢燈會及其構成主體在形式上的一次飛躍。同年6月,自貢燈會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▲ 第30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實景圖
2017年,在中共中央宣傳部、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(xié)會的幫助下,正式啟動“自貢燈會雙百行動”,即5年內,在國內外100個城市舉辦至少100場燈會,據(jù)不完全統(tǒng)計,當年即完成境外展出項目50余個。自貢燈會走向了更加廣闊的天地,成為名副其實的“環(huán)球燈會”,更是展示中國形象、講述中國故事、傳播中國聲音的文化使者。
2020年起,在自貢彩燈公園舉辦了25屆的自貢國際恐龍燈會遷至東部新城中華彩燈大世界。
近60年來,自貢燈會先后在國內500多個大中城市、國外80多個國家和地區(qū)展出,“自貢燈會”已從一個民間活動轉型為政府的年節(jié)活動,從一個單純的文化活動成功轉變?yōu)榧幕⒔涃Q、旅游、城市營銷為一體的頗具影響力的國家級品牌節(jié)慶活動。
古藺花燈是以古藺為中心,流傳于四川、貴州、云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中游地區(qū)。作為流行于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一帶的漢族民間歌舞藝術,具有“要逗要笑、要拽要鬧、要唱要跳”的表演風格。相傳源于唐宋,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。又據(jù)《古藺縣志》記載:“清代中葉,古藺花燈已盛行民間,俗稱‘扭扭燈’,每年正月初二至十八,村寨各路燈棚走街串巷‘耍花燈,賀新年’,說唱吉祥,祝福平安?!苯洑v數(shù)代人的傳承,深受當?shù)孛癖娤矏?,古藺縣也因此被稱為“花燈之鄉(xiāng)”。
白龍花燈是集劍門山區(qū)眾多民間藝術于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,它包含有花燈、龍燈、獅舞、戲劇、春官、儺戲、陽戲、巫門道教戲、說唱、民間音樂、民間舞蹈等眾多藝術門類。它以千姿百態(tài)的舞燈為主道具,以變化莫測的“燈陣”為表演形式,以綜合大型的廣場群舞為手段,以民眾自娛自樂為目的,把劍門山區(qū)人民日常的生產勞動和生活形態(tài)用藝術的形式表現(xiàn)出來。
勞動人民把原始的“官燈”根據(jù)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物體改變成金瓜燈、葫蘆燈、鯉魚燈、牛燈、馬馬燈、采蓮船、仙鶴,再把晦澀高深的宮廷詩賦、韻律,通過整理,納入人民喜聞樂見的、更加貼近生活的民間藝術,保留了傳統(tǒng)的歷史、地理、天文、政治內容精華,傳承了優(yōu)秀的中華文化藝術,內容主要是歌頌美好生活和純真愛戀。
羌族麻龍馬燈(燈舞)相傳源于漢代,由“舞麻龍?zhí)R燈,祈平安,求風順”的宗教活動演變而來。每年正月初五開始舞麻龍?zhí)R燈以祈求風調雨順、五谷豐登、平安吉祥。
羌人將麻龍做成青、綠、黑、白、黃五種,分別代表灑向人間的五段龍身,也代表東南西北中五個龍王。馬燈藝人用材料扎成馬身,不要馬腿,馬身中部留一空洞,以能從中穿過一人為限,馬身表面繪成彩色,以示吉祥如意。
(聲明:轉載來源為中國彩燈博物館,旨在傳遞更多信息用于網絡分享,若有版權異議及其它任何問題,請與我們聯(lián)系,我們會盡快妥善處理)